nav-close
float feedback icon livechat
banner of the news detail

加密货币的关键时刻

BY LAWRENCE J. | Updated November 25, 2025

image of the news' author

Financial Analyst/Content Writer, RADEX MARKETS

Lawrence J. came from a strong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background before pivoting into a more financial role later on in his career. Always interested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Lawrence is experienced in both traditional markets as well as the emerging crypto markets. He now serves as the financial writer for RADEX MARKETS.

查看更多

SHARE

facebook icon instagram icon twitter icon share link icon


每隔四年左右,加密货币市场就会经历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价格上涨,每个新高峰都使前一个周期相形见绌。比特币在 2013 年首次突破 1,000 美元。四年后的 2017 年,价格达到 20,000 美元。在 2021 年,比特币会继续攀升至 69,000 美元。今年,价格已远远超过六位数的标志,在某些交易所上达到 126,000 美元。撇开价格走势不谈,每个周期都带来了新的想法和技术,产生了新颖的工具和令人难忘的讨论话题。开创性的发展逐渐推动了这个行业向前发展,它自 2009 年以来无疑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这么多年之后,是时候给出一些答案了。加密货币不能将自己局限于一个代币和硬币的市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加密货币能为世界提供什么?最终目标是什么?



第一阶段:公众认知(2013 年)

在加密货币的早期,比特币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爱好。这个项目最初由书呆子、精神分裂患者、自由意志主义者,以及后来丝绸之路市场上的毒品爱好者所接纳。这群原本不太可能聚集在一起的人,却足以在一定程度的秘密环境中将比特币从婴儿期一路养大。直到价格把它推到聚光灯下,比特币才首次吸引主流关注,甚至无须媒体刻意炒作。几美元时容易被嘲笑;几百美元时不那么容易被忽视;单枚涨到 1,000 美元时则根本不可能被忽略。

除了价格本身,当时还能讨论的内容并不多。它的技术自创世区块起基本已定型,尽管开发仍在继续,但核心卖点并未改变。在突破四位数后,比特币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熊市。而接下来的周期将完全不同。



第二阶段:以太坊与 ICO 狂潮(2017 年)

直到 2017 年以前,比特币占整个加密市场市值的 95%。那段时间市场变化不大。虽然这些年也出现过其他加密货币,但鲜有留下深刻影响的,更少有具备实际用途的项目。2015 年推出的以太坊(Ethereum)永远改变了这片土地。第一个重要的智能合约平台所引发的开发浪潮,大幅削弱了 Bitcoin 的市场主导地位,而这种跌势再也没有逆转过。

开发者首次可以在不编写自己区块链的情况下推出项目,而且非常简单。以太坊区块链成为海量智能合约的家园,这些合约共同争夺网络资源,并推动 ETH 代币价格迅速上涨。ERC-20 标准让智能合约、钱包和交易所都能「说同一种语言」,从而培育出一个快速扩张的技术生态系统。

不可避免地,如此的增长也吸引了等量的贪婪。行业疯狂膨胀,宛如千禧年初的互联网泡沫。靠随便拼凑一个半成品点子卖给大众就能赚钱,实在太容易了。许多人确实这么做了。ICO(首次代币发行)成为最热门的融资方式。对开发者而言,开 ICO 是一个稳妥拿钱的办法;而投资者则能获得项目代币作为回报。从 2017 年中开始,ICO 成了全行业的中心。数千项目涌现,新代币每天如洪水般进入市场。底层技术几乎没人关心:参与 ICO、拿到代币、跟着涨、赚 1000%、卖掉、再去下一个项目,那个时代就是如此。

其中一些项目活到今天,但绝大多数早已像来时一样迅速被遗忘,被丢进加密历史的「垃圾堆」。理所当然。当时许多 ICO 明目张胆地就是骗局,甚至令人惊讶 SEC 没直接把整个行业封掉:水果蔬菜供应链方案、赤裸裸的庞氏骗局、建漂浮赌场的虚荣项目、由图库照片组成的「假开发团队」、假合作、假赠品……完全是一场笑话。果不其然,在 2018 年初比特币于前一个月见顶后,整个市场理应地崩盘,化作一片火海。这是市场需要的冷静期。



第三阶段:DeFi、迷因币与 NFT(2021 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许多开发团队埋头苦干。熊市再次帮行业完成了淘汰筛选,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从废墟中浮现出来。突然之间,去中心化金融(DeFi)成了所有人讨论的唯一话题。去中心化交易所、合成资产、流动性提供、收益耕作、借贷、去中心化保险……名单越拉越长。实用且务实的工具被创造出来,加密货币再次变得「有用」。2020 年的「DeFi 夏天」成功让加密市场从死气沉沉中复苏,为行业带回真正的创新与兴奋感。

但可惜,这毕竟是加密圈。上面那条道路实在过于理想化。理性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紧接着愚蠢的疯狂又重新盛行。荒唐的迷因、狗狗币、粗糙的卡通图像纷纷登场。ICO 阶段在技术层面或许略显单薄,但当时的大多数项目至少还假装自己带来新的东西。2021 年的炒作周期则连这种伪装都省了。

沉寂多年后,Doge 突然强势回归。从 2021 年初不到一美分,一路飙到 5 月的 0.70 美元。其他动物主题的代币迅速跟上浪潮。柴犬币是紧随其后的热门项目,之后是一串接一串的狗币群,接着是更多迷因项目,拼命从加密市场中榨取尽可能多的钱。谁能忘记 DogeBonk?那个拿着棒球棒的狗?还有 PregnantButt?谁能想到那个项目也会被地毯式跑路?

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远不如从前。大众很快对狗币感到厌倦,又转向下一个分心点:NFT。几年后回头看,很容易忘记 2021 年夏天 NFT 曾经有多火。Cryptopunks 和无聊猿(BAYC)拉开序幕,鲸鱼们疯狂花费数百万美元购买平庸的像素图。不久之后,每个渴望关注的名人都跳上了 NFT 的列车。

但这波热潮同样昙花一现。接下来的几年里,NFT 的估值遭到毁灭性打击。有些系列的价格一年暴跌 90%,两年跌 99%。名人与交易者都在这场灾难性的价格崩盘中被彻底收割。大部分几乎是毫无价值。



第四阶段:混乱(2025)

前两个周期都有非常鲜明的叙事。那么今年呢?这个周期至今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如果你一时想不出答案,你并不孤单。有人可能会提到加密 ETF,但第一个 ETF 早在 2021 年就出现了——从宏观角度来看已经是旧闻。机构战略储备是最近才开始流行的说法,但也算不上能吸引眼球的叙事。RWAs(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偶尔在一些讨论中出现,但也只是点缀。就连美国总统的官方迷因币 $TRUMP 在发行后都很快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价格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关键在于:除少数例外,这个周期相比 2017 与 2021 显得格外乏味。随便问一位资深玩家,他们都会坦言 2025 年的市场相对于历年来说毫无生气。比特币今年创下多次历史新高,但说到底,今年哪个市场没有上涨?全球主要股指几乎都能算是不错的投资,更不用提黄金和白银那令人咋舌的涨势。而且比特币的价格表现虽然偏弱,但山寨币市场表现则堪称惨烈。

历史上,加密周期与美国商业周期高度吻合,从制造业 PMI 中可见一斑。问题是,这一轮商业周期的长度远远超过常态。如果商业周期能够延长,加密周期自然也能延长。如前所述,目前的加密市场并没有展现典型的「末期狂热」。谁知道呢?一个月内可能发生很多事。



加密货币产业的未来

此时正值得思考加密货币整体的演变方向。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比特币的初衷确实十分纯粹,随后也有许多基础设施类项目秉持同样理念加入,但事实是,大部分时间里,加密领域都被骗局、骗子、不成熟和愚蠢所玷污。它已经有 15 年的历史了。结果在哪?

如今,比特币几乎只剩下 ETF 的投资载体功能,一个吸引机构与退休金资金流入的家喻户晓的名字。它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如此紧密,以至于一份糟糕的非农报告都能影响币价。BlackRock 和 Vanguard 的态度比任何技术面因素都更重要。KOL 们为每一次 ETF 的成功发行欢呼。价格成了唯一的核心。这显然不是中本聪最初的愿景。密码朋克们已经错失了机会。早期那种理想主义的氛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加密革命彻底失败了。

山寨币市场同样沦为了财富收割机器。基本面毫无意义,从来如此。看一眼 CoinMarketCap 的前 25 名就足够证明这一点。这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当你试图把一堆鬼链和迷因币包装成行业巅峰,自然会吓跑新的投资者。每个项目都变成一个封闭花园,缺乏流动性,也没有外界兴趣。此外,大量资本因平台崩溃与无能的基金而蒸发,使许多投资者彻底离场。从整体来看,加密行业简直像个笑话。

但也不全是坏消息。许多方面来看,现在加密市场的氛围与 2019–2020 年的熊市阶段惊人地类似。在那些远离喧嚣的角落里,有大量实质性的工作正在进行。开发仍在继续。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基础设施正在浮现。在勤奋开发者之外,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也在显著推进:监管。过去一年在监管方面取得的进展巨大。这是长期拖累加密行业的关键障碍,而现在这些障碍正在逐一被拆解。美联储定期与深度参与加密行业的人士会面;反过来,传统金融界的人如今也常出现在加密会议的演讲嘉宾名单上。银行及其依赖的通讯基础设施机构正在构建下一层全球连接。在更具体的层面上,GENIUS 法案是推动稳定币广泛使用的重要一步;而 CLARITY 法案一旦通过,将把非稳定币数字资产定性为商品,为加密货币带来急需的法律缓冲。接下来还有更多步骤。不仅仅是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都愿意积极拥抱创新的金融科技。

加密行业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继续沿着灰色、肮脏的道路前行,要么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位置,追求真正更伟大的目标。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堆昂贵的域名转来转去;同样地,加密也必须不仅仅是一个代币买卖市场。传统金融正迫切需要更高效的资本市场,而加密行业的某些基础设施或许正是答案。暂时忘掉价格,加密行业必须自我净化,狠狠清除这些年污染行业的垃圾与投机者。是时候让真正的玩家接手了。

意见反馈
float feedback icon
LiveChat
livechat
登录 开设帐户

风险警告 : 交易金融衍生品与杠杆产品具有高度风险

开设帐户
to top icon